乡土社会中的《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林耀华与《金翼》 1.1 作品与作者简介 林耀华(1910—2000)是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1935年,林耀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人类

1 林耀华与《金翼》

1.1 作品与作者简介

林耀华(1910—2000)是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1935年,林耀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来,林耀华先生相继担任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代表作品有 《严复研究》《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凉山夷家》等,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上重要的奠基人。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由林耀华先生著,庄孔韶、方静文翻译的作品,笔者所阅读的这一本是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2005年出版的作品。《金翼》原是英文版著作,是1940年林耀华先生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家乡福建省闽江流域黄村的环境及田野工作而写成的。

1.2 内容梗概与学术价值

这本书是通过描述两个家族的兴衰过程,来以人类学的角度深度解析社会变迁,主要以功能主义——平衡论融入如其中对其进行阐释,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此外,它仍然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作为一部以小说体写作的人类学民族志,它既有引人入胜的叙事与架构风格,同时也具有严谨的学术性。雷蒙德·弗斯教授在《金翼》英文版导言中认为:“就其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

书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辛亥革命后30多年左右的中国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通过讲述家族与人物关系而展开的“关系网络”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其牵涉的范围涉及了农业和商业,涵盖了政治、经济与文化。《金翼》传统中国南方汉族宗族和家族生活的传统,系统而全面的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和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通过微观的角度进行解析,并赋予其更加宏观的意义,其中所提炼的关键特性是超越了一个家族和地区的,它具有更加普遍的社会性特点。

2 乡土社会中的“命运”之网

《金翼》中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的概貌是具体而生动的,从第一章中东林的早年生活展开的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线索也就是“风水”命运之说,书中的“命运”讲述的是一个社会的、人际的时空关系网。“如果说命运是我们的关系之网,它施加于我们的牵引,就像橡皮带之于硬竹竿的牵引,那么其中必然存在着某种平衡。如果网络是为了保持这种平衡,一个点上的拉力必定有另一个点上的紧绷来抵消。”书中的这段话好似具有某种无法解释的神秘性,而这样的神秘性在今天的观念来看大抵是封建与迷信,而作者以自己的研究通过人类学的角度去重新解构了旧的“风水”命运之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在书中所描述的生存状态中,原本由风水、生态环境的大背景、吉凶所构建的人们的精神载体事实上是与以血脉联结而成的家庭和家族、门当户对为基础条件的姻亲关系、某些通过传承或是自身财富积累下拥有法人个人权威从而去支配家族命运的制度,以及无论在农业生活或是商业活动中商品交换的规律都是密不可分的,林耀华先生笔下的“风水”命运之说事实上是由乡土社会中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而组成的。

“风水”命运之说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因子改变而“牵一发动全身”,同时《金翼》更加强调的是这种运作之中的“平衡”,笔者看来这之中的互动关系更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和阴阳平衡观的综合,当一个因子发生变化后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随机在关系网中的多个因素都会相应发生改变,但是“阴”与“阳”总会在这个运作之中维持平衡。

就如书中的主人公东林,在东林14岁的时候,东林最亲近的爷爷去世了,作者没有用太多笔墨去描写东林的悲伤情绪,以及这种悲伤情绪下有关于“人”的感情活动,作者更强调的是爷爷的去世是作为一个事件打破了东林原本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爷爷的去世是作为一个风水“命运”网络的因子发生了变动,从而与之相关的其他因子都会发生改变,在这个背景条件下,主人公东林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因而,在《金翼》的故事背景下,作者对于东林摆脱贫困的经历,与张家在漫长时间里微妙的关系,农业系统,村中的“琐事”,生意上大大小小的困难,家族内部的争斗,以及外部复杂的政治与经济环境的描写便是举足轻重的了,因为这些都是构成风水“命运”之网的重要因素。

3 生态人类学与《金翼》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0/1222/464.html



上一篇:从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
下一篇:所有的知识,都不会白学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