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学学报》栏目设置[10/06]
- · 《人类学学报》数据库收[10/06]
- · 《人类学学报》投稿方式[10/06]
- · 《人类学学报》征稿要求[10/06]
- · 《人类学学报》刊物宗旨[10/06]
卷首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期“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叶舒宪《玉文化与全景中国》中的“全景中国”乃针对“汉字中国”而言。从时间上看,东亚地区玉文化历史近万年,比甲骨文汉字的出现早五六千年
本期“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叶舒宪《玉文化与全景中国》中的“全景中国”乃针对“汉字中国”而言。从时间上看,东亚地区玉文化历史近万年,比甲骨文汉字的出现早五六千年。从空间看,玉文化能够覆盖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全境,比甲骨文金文所能覆盖的区域大10倍以上。由此,“玉文化”不仅拓宽了“全景中国”的视域,还具有引领知识变革与教育改革的意义。程金城、乔雪《丝绸之路文学话语与文学人类学》关注逐渐升温的丝路文学话语这一重要文化现象,对丝路文学的概念、存在形态、发展空间、审美特质、当代价值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吴玉萍《“神话观念决定论”解墨子“天志说”》将“天志说”置于文化文本语境中,结合神话-仪式学派,利用神话观念决定论进行分析,得出了在尚同、法仪、兼爱的三角支撑下,墨子“天志说”的真正形成原因实为信仰。
中国人类学从1978年开始酝酿重建,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本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由人类学家徐杰舜教授组织了几所重点高校的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与问题思考的讨论文章,包括徐杰舜《中国人类学40年的路和云》,阮云星《学术的逻辑与学科的品格——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朱健刚、袁同凯《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南开人类学的探索》,陈刚《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类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王柏中、郑维宽《与改革开放同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40年回顾》。这些文章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指出:在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类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当下的问题在于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把中国人类学做强做大?如何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而发挥作用?如何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而发出光和热?历史赋予中国人类学的使命不会因为你是“二级学科”而免去,反而会在弥漫着惑与不惑的感知交替中,走向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
“西南边疆语言文化研究”栏目刊发的刘建琼(问)、杨光远(答)《潜心侗台语研究 致力傣泰语教学科研——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杨光远专访”》对长期从事傣泰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杨光远教授进行了访谈。杨光远教授几十年来默默耕耘与付出,教学科研两不误,不仅培养了傣泰语方面的莘莘学子,还在侗台语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其研究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学术界具有启发借鉴意义。覃远雄《广西田东县蔗园话语音特点》从声母特点、韵母特点及声调特点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古今读音对比来观察田东蔗园话语音的变化,并与周边平话、粤语比较来讨论认识其性质。潘家荣、潘奥《〈跨语言及跨学科的引语现象研究〉评述》对书中所收录的论文进行评述,探讨其在学理、方法和思路上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该卷对于汉语研究的启发。
“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栏目是今年新推出的栏目,是本刊在原“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研究”基础上的拓展。李玉田《滇桂黔石漠化区雨露计划质量研究》深入阐释了国家精准减贫计划——雨露计划的本质和核心,分析这一计划在施行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对基层实践中遇到的深层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陈炜、沙润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职业教育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与分类,据此提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优化路径。黄智宇《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百色市为例》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以百色市为例分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乡村教师的任教情况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本期“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叶舒宪《玉文化与全景中国》中的“全景中国”乃针对“汉字中国”而言。从时间上看,东亚地区玉文化历史近万年,比甲骨文汉字的出现早五六千年。从空间看,玉文化能够覆盖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全境,比甲骨文金文所能覆盖的区域大10倍以上。由此,“玉文化”不仅拓宽了“全景中国”的视域,还具有引领知识变革与教育改革的意义。程金城、乔雪《丝绸之路文学话语与文学人类学》关注逐渐升温的丝路文学话语这一重要文化现象,对丝路文学的概念、存在形态、发展空间、审美特质、当代价值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吴玉萍《“神话观念决定论”解墨子“天志说”》将“天志说”置于文化文本语境中,结合神话-仪式学派,利用神话观念决定论进行分析,得出了在尚同、法仪、兼爱的三角支撑下,墨子“天志说”的真正形成原因实为信仰。中国人类学从1978年开始酝酿重建,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本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由人类学家徐杰舜教授组织了几所重点高校的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与问题思考的讨论文章,包括徐杰舜《中国人类学40年的路和云》,阮云星《学术的逻辑与学科的品格——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朱健刚、袁同凯《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南开人类学的探索》,陈刚《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类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王柏中、郑维宽《与改革开放同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40年回顾》。这些文章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指出:在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类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当下的问题在于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把中国人类学做强做大?如何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而发挥作用?如何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而发出光和热?历史赋予中国人类学的使命不会因为你是“二级学科”而免去,反而会在弥漫着惑与不惑的感知交替中,走向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西南边疆语言文化研究”栏目刊发的刘建琼(问)、杨光远(答)《潜心侗台语研究 致力傣泰语教学科研——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杨光远专访”》对长期从事傣泰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杨光远教授进行了访谈。杨光远教授几十年来默默耕耘与付出,教学科研两不误,不仅培养了傣泰语方面的莘莘学子,还在侗台语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其研究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学术界具有启发借鉴意义。覃远雄《广西田东县蔗园话语音特点》从声母特点、韵母特点及声调特点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古今读音对比来观察田东蔗园话语音的变化,并与周边平话、粤语比较来讨论认识其性质。潘家荣、潘奥《〈跨语言及跨学科的引语现象研究〉评述》对书中所收录的论文进行评述,探讨其在学理、方法和思路上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该卷对于汉语研究的启发。“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栏目是今年新推出的栏目,是本刊在原“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研究”基础上的拓展。李玉田《滇桂黔石漠化区雨露计划质量研究》深入阐释了国家精准减贫计划——雨露计划的本质和核心,分析这一计划在施行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对基层实践中遇到的深层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陈炜、沙润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职业教育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与分类,据此提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优化路径。黄智宇《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百色市为例》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以百色市为例分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乡村教师的任教情况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0/1222/466.html
上一篇:所有的知识,都不会白学
下一篇:作为世界主义者的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