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整全的生活方式论雷蒙德威廉斯的共同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并且很快拓展至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洲、亚洲等地。而作为这一巨大历史转型事件的发生地——英国,在工业资本主义影响下,整个社会发生

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并且很快拓展至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洲、亚洲等地。而作为这一巨大历史转型事件的发生地——英国,在工业资本主义影响下,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工业革命的最初发源地,英国必然最先感受到工业革命给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种种变化,这使得英国文化阶层的众多“先锋们”开始记录并回应这一新兴社会与心灵状态,并且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是怀有对于过去的眷恋,希望重造“有机社会”(organic community)回到前工业文明时代,他们主要是一些保守派或浪漫派,也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革命者希望采取一些措施改造新社会,还有一些政治激进派希望推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另建新的社会形态,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雷蒙德·威廉斯作为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文化研究代表,率先探讨了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在此传统中提出“文化作为整全①的生活方式”这一论题。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术界才开始关注到这一英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学批评、“情感结构”研究、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电视传播学研究以及对某些作品的探讨之中,并积累了一些成果,硕博论文的数量也日渐增加。但是其中对于威廉斯提出的文化概念内涵之一——“整全的生活方式”则往往夹杂、乃至淹没在上述的主要论题之中,少有将这一概念单独阐释说明的。此外,在部分研究“文化整全观”的文章中,多从文化整全性这一概念本身入手,并未看到文化整全含义背后的“波澜壮阔”,以及其与整个社会、阶层和个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互动性,在这一论述层面尚显不足。就此而言,笔者认为“文化作为整全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既作为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问题,自身又成为一种解决办法,具有多种功能特征。本文试图以威廉斯的“文化作为一种整全的生活方式”为专门研究论题,围绕其问题缘由、推进方案、发展演变、最终提出和具体阐释等环节,深度剖析展示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在阶级批判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日常行为功能上具体阐释其内在特征,从而在更深的程度上揭示出当下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即最终价值诉求——共同体价值。

一、“文化作为整全的生活方式”的诸多方案

威廉斯选择伯克和科贝特作为“文化与社会”传统建立的起始人物,因为他们的确是“截然不同几乎对立的人物”。作为保守主义的代表伯克,“审慎”与“经验”是他的代名词,他极其反对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与暴力,提倡建立一种平稳而无动荡的“有机社会”,主张人与人之间活动的联系性。而作为政治激进派的科贝特批评新工业制度,向往别样的乡村生活方式,肯定人类活动的整体性。从中威廉斯认识到了对于新工业社会的批判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需要寻找最佳的办法,但是能看出他们都认识到了人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骚塞的《访谈录》将“文化”这一概念上升到国家政府层面,并且看到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对比骚塞,另一位政治思想家欧文付之于行动,创造新的道德社会,并且对于“社会”的认知给了威廉斯很大的启发:“人性本身是一个‘文化’所包含的‘整个生活方式。’”[1]66在欧文与骚塞的思考中,威廉斯从中认识到个体难以做出变革,要通过“文化”整合整个社会。

在“文化-文明”的传统中,不得不提到“文明”②这一词语的“创造者”——柯尔律治(),他将“文化”的地位单独提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坚持“‘文化’作为人民意志的体现和优秀的真正标准,逐渐形成人民判定真正价值的法庭,以抗衡市场和社会其他交易所建立的‘虚假’价值”观念[1]72。 由此可见,为了解决在工业文明之中人们失去的纯真和自然的本性,个体与有机社会的脱离等社会问题,他们从“文化”这个及其富有张力和活力的字眼说开去,并且尝试去阐发对于“文化”如何教化人心、如何面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力量,如何对英国社会和心灵状态进行描述的方式与过程。

此外,有两个作家曾单独提到,他们对于威廉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整合观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是自由主义者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他认为文化“应是人性所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和谐的完美,是社会各个部分都得到发展的普遍的完美”[2]181,阿诺德笔下的“文化”不仅仅是指文学艺术的发展、个体行为活动,也不是社会某个阶层或者某个部分的活动,而是本质上是一种“普遍”(general)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无意识活动,是一种超脱于经验之中的境界。同时,阿诺德所认知的“文化”的作用是作为一种驯化统治者和安抚工人阶级反抗的手段,认为工人阶级会导致“无政府主义”,这一观点被威廉斯批判,威廉斯反对阿诺德这种“精英主义”观点,工人阶级具有真正的力量,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另一个是自由主义代表作家T.S.艾略特(),可谓是威廉斯文化观的最大贡献者。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与阿诺德一脉相承,而他的“文化”观念却比阿诺德更加丰富并有所创新。艾略特认为“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所有的典型活动和兴趣爱好”,“个体的发展、群体或阶层的发展,亦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1]354。把“文化”看作是一种“整全的生活方式”,所以要改变社会不能仅仅是孤立地、碎片化地“把文化的传递局限于一个阶层或者一个正式的教育体系,便是把整体的生活方式限制为某种专门事物”[1]181。在威廉斯眼中,艾略特比阿诺德更为先进的是,他没有大肆宣扬精英文化的重要性,反而认为这是“原子论”(atomic view)的社会观,不断分隔的个体或阶层就像一个个原子无法整合,彼此无法联系。这一观点得到了威廉斯的认可,但是在经济等方面的实践上主张的“自由主义”,使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依旧局限在了文学与休闲方式之中,未曾把政治和经济生活纳入其中。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5/556.html



上一篇:恩师秋实
下一篇:人类的音乐语法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