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学学报》栏目设置[10/06]
- · 《人类学学报》数据库收[10/06]
- · 《人类学学报》投稿方式[10/06]
- · 《人类学学报》征稿要求[10/06]
- · 《人类学学报》刊物宗旨[10/06]
电影玛的十七岁民俗情境的人类学释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纵观中国当代民族电影的成长轨迹,一次次的成功背后都得益于民俗情境的推波助澜。彝族阿诗玛的爱情传说、壮族的 “三月三”、白族的 “三月街”,这些民族民俗情境都是影片重
纵观中国当代民族电影的成长轨迹,一次次的成功背后都得益于民俗情境的推波助澜。彝族阿诗玛的爱情传说、壮族的 “三月三”、白族的 “三月街”,这些民族民俗情境都是影片重要的文化形式语言,它们不是支离突兀的风俗片段或场景,而是紧扣影片主题、由情节主线贯穿始终,并且与色彩等电影的形式元素同功效,给观众还原了一个 “真实” 的世界,使其忘却影片时空与叙事的假定性[1]。国产遮幅式立体声故事片《婼玛的十七岁》 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章家瑞的力作,它巧妙地规避了《阿诗玛》《刘三姐》 《五朵金花》 等20 世纪50、60 年代少数民族献礼影片较浓郁的说教意味,具有审美化的文艺范式结构、清新简洁的故事情节、朴素自然的服饰造型、精致细腻的人物刻画、贴切深刻的人物对话,这些反传统的演绎方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均得益于影片中哈尼族民俗情境的助推。
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大多来源于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系统和族群生活方式[2]。电影《婼玛的十七岁》 是带着配合红河州政府申报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的文化任务而拍摄的,因此该片所呈现的自然生态魅力和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景观远远盖过了影片故事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贡献。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一幕幕优美生动的民俗场景的展现原本是为了对一个处在豆蔻年华的哈尼族少女的朦胧爱情故事起到恰如其分的烘托作用,但实际上,无论从影片导演章家瑞宏观构思的初衷而言,还是就观众和批评家的微观审视而论,都集中于古朴诗意的哈尼族民俗情境。
一、梯田景观的生态人类学释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影片中镜头聚焦最多的背景画面就是静谧地躺在崇山峻岭之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这里有独树一帜的山地民族农业生态系统,由森林、村落、梯田、流水这四类景观构成。生态人类学所关注的生态区别于生物学所认知的没有人类存在的 “自然生态”,它十分强调人与环境(即 “自然生态”) 的关系, 并借鉴生物学概念提出了“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 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人类学所强调的是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其他生物及非生物互为环境、相互影响[3]。哈尼族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就是这样一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晶。有关学者在研究考证哈尼族的历史时获悉,从秦汉至隋唐,哈尼族先民因战争等原因被迫多次迁徙,直至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才最终安定下来。他们因地制宜,结合其地处 “照叶树林带” 和 “东西半月弧稻作文化圈” 的地理与农业优势,改变原来粗放的刀耕火种游耕方式,借鉴旱地轮歇作业方式,开辟梯田,种植水稻,形成了其独特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4]。
哈尼族聚居的云南无量山、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和西双版纳的广阔山区,在其先民迁入之前被视为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蛮荒之地,其变化多端的气候和恶劣的山形地势令人望而却步,这并非自然环境本身的过错,而是人与自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所致。哈尼族先民来到此地,结合其长期的迁徙经验并与以往居住地自然环境作比较之后,对气候和植被垂直立体分布的自然环境就有了一个 “垂直立体式” 的全面认知:较阴冷的上半山有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降雨充沛,加之有从炎热河谷的江河湖泊升腾上来的水蒸气化为绵绵雨雾终年淋洒,汇聚而成无数溪流水潭,成为梯田灌溉和人畜饮用的天然水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中半山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择居于此,既方便上山采集狩猎,又方便种田;村落至下半山,因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宜耕作。山区的耕地寸土寸金,于是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地形成。哈尼族的民谣 “要吃肉上高山,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 就是这种垂直立体式生态系统的生动反映。
虽然影片自始至终传播给大众的关于梯田的“地方性知识” 多是在收割完稻谷放满水时的情景,是一种横切面式的展示,而非立体式的四季全貌,似乎并不完美,但也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性的情境设置才能引起普通民众旅游观光的兴致和研究者们田野考察的探索欲望,进而科学认识这一生态文明成果并提高对其保护的关注度。此外,影片还通过女主人公婼玛一句平淡却内蕴深刻的话语 “奶奶说了,山顶上都有泉水。可是泉水一年比一年少了。”①既流露出哈尼人对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的自豪之情,又表明他们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一民族的“自然骄傲” 正因生态系统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遭受破坏而面临着濒于消亡的威胁。这看似苍白无力的话语和心境借助影视的艺术表现手段却达到了 “事半功倍” 之效——影片在提升了世人对哈尼梯田审美意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保护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建之美的深刻反思!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40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