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重新认识的女性人类学家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祈颂姑:赞比亚本巴女孩的一次成人仪式》 (以下简称《祈颂姑》) 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仪式、产生文本和撰写民族(俗)志等方面的一部经典,有着突出的学术价值

《祈颂姑:赞比亚本巴女孩的一次成人仪式》(以下简称《祈颂姑》)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仪式、产生文本和撰写民族(俗)志等方面的一部经典,有着突出的学术价值。《祈颂姑》一书的重要贡献至少有三大方面:在理论上,它为仪式研究,特别是女孩成人仪式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案例和跨学科的研究角度;在方法论上,它为基于田野记录的民族志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典范;在做人与做学者上,《祈颂姑》及其成书的历程体现出一位社会工作者对殖民主义的反思,也展示了一位社会人类学家为学科,甚至更广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祈颂姑》作为一部经典,从其最初在田野的观察、访谈和文本采集,到二十多年后的出版问世,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检验而被公认为经典,其历程就好像是一次仪式性过渡,尤如从胎儿长大成人。其“成人”的意义不仅是书中所承载的文本和学术思考,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所隐含的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学科与学派的“跑马占荒”与“画地为牢”问题;学术与学科的“谁说了算”的意识形态与范式霸权问题;性别与派别在对异文化与本文化的研究中“谁说得对”的问题;局内人与局外人或主位与客位的“该谁说”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动态的文化中截取和理解静态瞬间的“怎么说”的问题等等。不仅如此,作者奥德丽·理查兹本人的经历,及其时代背景也是研读《祈颂姑》必不可少的作业,特别是她的女性角色与殖民时代中由她所代表的人类学的发展阶段等问题。所以,在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内容与作者个人的、学科的和时代的精彩与缺憾,都同样能启迪今天的学者去鉴古识今,反思各自的田野工作和文本分析,以求能立足于小,而放眼于大。

奥德丽·伊莎贝尔·理查兹(Audrey Isabel Richards, 1899-1984)的一生至少有两个相关的方面值得今天的学者思考:作为一位(女性)人类学家;作为一位社会改革者。然而,她在这两方面的重要贡献,至今仍没有得到应得的正确认识,这一事实无疑展示了跨时代的社会和学术偏见。

理查兹1899年7月8日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位出色的律师,获得过爵位,并曾在当时的殖民地印度加尔各答工作,之后成为法学教授。母亲来自“知识贵族”家庭,积极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这些背景深深影响了理查兹成年后对公众服务事业的热爱。理查兹在家中四个女孩中排行第二。她的童年时代是在印度度的。回到英国后进入一所有名的寄宿学校(Downe House School)。大学就读于著名的女子学校,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Newnham College),主修是生物科学。

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做了两年社会救济工作,之后回到英国在纽纳姆学院开始读营养学硕士学位。期间开始关注文化需要与生物需要的问题,以及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思想。1928 年,她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成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1930年,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获得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一个野蛮部落的饥饿与工作》(于1932年出版)。这项对于本巴社会的研究不仅奠定了后来她的《祈颂姑》研究的基础,还确定了她成为营养人类学的开拓者的兴趣。当时,马林诺夫斯基以他的课堂魅力和崭新的功能主义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吸引了一批有为的学生,包括后来在学界颇有影响的福蒂斯(M. Fortes),埃文思-普里查德()等,为英国以及世界人类学奠定了重要的根基。理查兹正是这一小批人类学家中的一位,也是当时少有的女博士之一。

理查兹博士论文的初版

1931年至1932年,理查兹只身来到英属殖民地北罗得西亚,亦即后来独立的国家赞比亚,开始了对本巴部落的调查,这也是继续和扩大她的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这一年里,她集中调查了“祈颂姑”仪式,但是,当时完成的记录手稿直到1956年才得以出版为《祈颂姑》一书。1933年至34年,以及1957年,理查兹又先后多次回到非洲,在本巴和附近地区为殖民政府工作。

在她1955年从英国退休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理查兹奔波于殖民政府的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1931-37年间曾担任过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1935年,理查兹担任国际非洲语言与文化国际中心下属的饮食委员会主任。期间还曾多次往返于英国和南非与乌干达等地。1938年至40年在南非的特兰斯瓦(Transvaal)地区工作,参与建立殖民地社会科学研究会,并曾在1938 年任南非金山大学的高级讲师。1941年她回到英国,在政府的殖民地办公室工作。1944年再次回到伦敦经济学院教课。因为理查兹在各方面的出色工作,1945年她获得里弗斯纪念奖章。1946-51年担任伦敦经济学院专职讲师。1948年,参与建立并任职乌干达的麦克勒里学院东非社会研究所,1950-55年担任该所所长,来往于英国与乌干达之间。1955年,她获得最优秀不列颠帝国勋章五个等级中的第三等司令勋章。1956年,退休后的理查兹开始在她的母校纽纳姆学院教课,并建立了人类学研究所,组织成立了剑桥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zonghexinwen/2020/1102/407.html



上一篇:“离我远去”还是“身在其中”?--对人类学“田
下一篇:课程作业丨影片《与狼共舞》的人类学解读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