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弱文化的不朽者:人类学宗师克洛德·列维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之一。列维-斯特劳斯早年就学于巴黎大学。青年时代爱好哲学,并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学术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文 |阿明·马洛夫,法兰西学院院士,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

原载于《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法兰西四百年》,授权转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跟他的前任相反,他对礼仪祭祀不会不耐烦和轻视。他用温情柔意的目光注视它们,使它们充满了美,他也兴致盎然照着做;甚至通过它们,解释年深日久的密码,努力理解人类社会。一切人类社会,没有例外,最贫弱与最辉煌的无不如此。

1974年6月27日,在圆顶下举行他的入院仪式时,他演说开头用了十分钟时间,详细比较法兰西学院庆典与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美洲印第安人的接纳祭仪。这一种既挑衅也好玩的方式,把他一生信奉的信条告诉了新同仁:人类学家的任务不是研究“野蛮”社会、“原始”社会或“异国”社会;他的任务说得简单些,就是研究人;其中当然有不同之处,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主要还是一致的,这要超过一切不相似之处。因为在“他”中有我,在“我”中有他,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才会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你们这个可敬的部落仪式—他对着惊讶的同仁概括地说—绝不因为它与某一个不知何时起源、不知依据什么、对伪装很自豪的族群相似而失去价值;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这些仪式更多了一种存在的理由、一种高贵的气势。“先生们,我来到你们中间,就像我认识的印第安老人,决心要为培养出他们的文化提供证明直到最后一刻,即使这个文化已摇摇欲坠,也不管有人说这个文化已回天乏术。”

列维-斯特劳斯从少年时代便对弱文化产生了温情。他自己的父母在他出生前夕度过一段惶恐与惴惴不安的时期。父亲是一位肖像画家,那时出现一门新艺术—摄影,正让肖像画成为落伍的东西,让他叫苦连天。一家人甚至为此决定迁往布鲁塞尔,那里有些显贵还是像从前那样,请人画上一张肖像画以示身份。这也解释了未来的院士1908年11月28日出生在比利时而非法国的原因。

整个童年时期,他看着父亲苦苦挣扎,后者要维持的这门高贵艺术而今被一项革命化发明压得奄奄一息。这也使他很早领会到进步的观念是复杂的,很难予以界定。变化并不总是一种进步,进步本身也有其两面性,一面光彩夺目,一面黯然失色。正因如此,他二十六岁时去巴西,发现亚马逊居民绝望地奋斗,试图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保持更长一段时间,这时他不是用昆虫学家的目光密切注视着一窝白蚁;他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是他们的远房兄弟,对他们的焦虑感同身受。此外,1935年他在圣保罗第一次公开讲座,题目就是《进步的危机》,这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可惜这份讲稿已经散失。

这个主题当时已引起争议。在1929年金融崩溃以后,全世界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衰退,迫使千千万万人堕入贫困生活,引起重大的政治骚乱。主张暴力的意识形态正在迷惑群众,每个国家都受到胁逼,刚刚脱离杀人如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害,如今又要被拖入另一场世界大战。所谓进步的光明前途又变成什么了呢?有人不是让中产阶级相信他们再也不会缺衣少食?不是说那次大战是最后一次吗?不是相信科学与工业将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从此一劳永逸地走上繁荣的道路么?


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1936

对于一个来自欧洲的青年人类学家来说,遇到了以“野蛮”与“原始”而著称的民众,这些问号都带来了一种特殊意义。列维-斯特劳斯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聪颖天禀,必然看到“文明”与“不文明”、“先进国家”与“落后民众”的分界线是模糊不清的。他深信不疑的,是不要混淆“物种进化的科学理论”与“文化进化的伪理论”。根据这个伪理论,人类社会经过不同的前进阶段,犹如一个人从童年长成青少年,然后到成年。“事实上,不存在童年民族;每个民族都是成年民族,虽然那些民族没有保存记录童年与青少年的日记。”他在《种族与历史》中这样强调说。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zonghexinwen/2021/0210/517.html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的使命与实践维度
下一篇:追根溯源:分子人类学揭秘彝族的起源,彝族始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